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布:预包装食品保质期规范与「零添加」禁令解析

随着卫健委正式发布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行业的规则迎来了重大调整。作为一名关注食品安全的消费者,我深入研究了这一政策的内容,并发现了其中的亮点和关键细节。以下是我的解读:


# 导读


一、保质期标注新规范
二、「零添加」用语被禁止
三、功能性配料监管加强
四、专家建议与消费提示


一、保质期标注新规范


新版标准对预包装食品的保质期标注进行了明确规定。过去,部分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采用模糊的语言描述保质期,例如“最佳食用期限”或“建议保存时间”。这种做法容易让消费者误解食品的实际安全期限。现在,新规要求所有预包装食品必须以清晰、明确的方式标注保质期,确保消费者能够准确理解。


此外,新规还特别强调了保质期计算方法的一致性,避免不同品牌之间因计算方式不同而产生混淆。这一变化将大大提高消费者的知情权,帮助大家更科学地选择食品。


二、「零添加」用语被禁止


近年来,“零添加”成为许多食品品牌的营销噱头。然而,这一用语往往存在误导性。例如,一些商家声称产品“零防腐剂”,但并未说明是否含有其他添加剂;还有些产品虽然未人为添加某些物质,但原料中天然存在的成分却被忽略。因此,新版标准明确禁止使用笼统的“零添加”宣传语。

<

未来,如果企业希望突出产品的健康属性,必须具体说明未添加哪些特定成分,例如“不含防腐剂”或“无色素”。同时,还需要对比标注与普通产品的差异,例如保质期长短或营养成分变化。这将有效减少虚假宣传,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功能性配料监管加强


除了保质期和宣传语的规范,新版标准还对功能性配料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规定,所有功能性配料(如甜味剂、增稠剂等)必须纳入严格监管范围。这意味着企业不能再随意使用未经批准的功能性成分,或者在标签上隐瞒实际使用的配料。


同时,新规要求企业在产品包装上详细列出所有成分及其功能,并强制披露与普通产品的对比信息。例如,一款标榜“低糖”的饮料需要明确说明其含糖量与同类产品的差异。这种透明化的管理方式,有助于消费者更加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食品。


四、专家建议与消费提示


针对新版标准的实施,多位食品安全专家提出了建议。朱毅教授指出,消费者应摒弃对“零添加”的盲目追求,更多关注食品的整体安全性与营养价值。她强调,只要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其安全性是可以保证的。


此外,专家提醒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务必仔细阅读标签内容。不要轻信商家的宣传口号,而是通过对比成分表和营养信息做出判断。例如,对于酱油类产品,除了关注是否“零添加”,还要检查其主要原料是否符合发酵酿制的要求。


总的来说,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管理迈上了新台阶。作为消费者,我们应当积极了解相关政策,提升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识,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饮食环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