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越汽车为何突然“崩盘”?一个普通员工的亲历与思考

作为一个在极越汽车工作了近两年的普通员工,我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这场“风暴”的见证者。12月11日,CEO夏一平通过视频会议与全体员工沟通时,坦诚地告诉我们公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立即调整,进入创业的2.0阶段。那一刻,我感到一阵寒意袭来。


极越汽车的困境并非一夜之间形成。早在几个月前,关于裁员的消息就已经在公司内部流传。4月份,小米SU7上市后不久,社交媒体上出现了极越员工因购买小米SU7创始版被强制辞退的事件,理由是违反竞业协议。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员工的不满,也让外界对极越的态度产生了质疑。尽管公司很快给出了官方解释,但信任的裂痕已经悄然形成。


销量不及预期,市场挑战加剧


极越汽车的销量问题一直是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尽管有着吉利和百度两大股东的背书,极越的市场表现却远未达到预期。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极越汽车的月销量始终未能突破万辆大关,这与同级别的竞争对手相比显得相形见绌。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选择越来越多,极越的品牌认知度和产品竞争力不足,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与此同时,极越的定价策略也备受争议。高合汽车的倒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产品定位过于高端,售价过高,导致市场接受度较低。极越虽然没有走同样的路线,但在中高端市场的竞争中,依然面临着品牌认知和价格定位的双重压力。消费者对于极越的认知模糊,甚至有人问:“极越是哪个品牌的车?”这种品牌认知的缺失,让公司在市场推广中举步维难。


吉利与百度的合作裂痕


作为极越的两大股东,吉利和百度的合作初衷是为了实现优势互补。吉利希望借助百度的智能化技术,快速提升自身在智能化领域的竞争力;而百度则希望通过与吉利的合作,将自身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到更广泛的汽车制造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合作思路逐渐出现了分歧。


吉利更注重产品的量产化和市场化,希望尽快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抢占市场份额。而百度则更加关注技术研发和创新,倾向于在智能化领域进行深度探索。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了双方合作的裂痕。尤其是在面对市场压力时,吉利和百度的态度显得有些不同。有消息称,吉利对极越的支持力度有所减弱,而百度则似乎更加专注于其他项目的开发。这种合作上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极越的困境。


裁员风波与员工士气


12月初,极越汽车法务部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则声明,辟谣称公司目前经营一切如常,并否认了大规模裁员的说法。然而,事实却是,极越的生产部门已经开始裁员,部分老员工的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签。作为一名员工,我亲身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原本充满活力的办公环境,如今变得冷清了许多。同事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句话就会失去工作。


裁员的消息不仅影响了员工的情绪,也让外界对公司未来的前景产生了担忧。虽然公司管理层表示将全力以赴,与全体员工共渡难关,但现实情况却让我们感到不安。毕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和支持,而频繁的人事变动无疑会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未来何去何从?


站在今天的十字路口,我不禁思考:极越汽车的未来究竟会走向何方?公司管理层表示将进入创业的2.0阶段,这意味着我们将迎来更多的变革和挑战。或许,这是一个重新出发的机会,但也可能是最后的挣扎。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极越能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重新赢得市场的认可。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段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企业的脆弱性和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无论是极越还是其他车企,想要在这个瞬息万变的行业中立足,必须具备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希望极越能够在困境中找到突破口,重回正轨,继续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