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睡眠”比熬夜更可怕?听听专家怎么说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睡眠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碎片化睡眠”,这种看似无害的睡眠模式,其实比熬夜更加可怕。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专家们怎么说。


什么是碎片化睡眠?


碎片化睡眠是指睡眠过程中频繁醒来,或者多次短暂入睡再醒来的情况。这种睡眠模式无法让人进入深度睡眠期,导致睡眠质量大大下降。与连续的熬夜相比,碎片化睡眠的影响更为隐蔽,但其危害却更加深远。


碎片化睡眠的危害


1. 影响心血管健康


睡眠不足可以打乱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导致收缩压和舒张压在夜间不降低,而交感神经系统则持续处于激活状态,从而引发高血压。这种情况可以将高血压和心脏病的风险提高30%。


2. 影响心理健康


长期经历碎片化睡眠的人在白天常会出现嗜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这些症状不仅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还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增加焦虑和抑郁的风险。


3. 影响身体代谢


碎片化睡眠无法进入深睡眠期,而是停留在思睡期和浅睡期,因此不能有效解除疲劳,不利于大脑清理垃圾,还会影响身体代谢。长期经历碎片化睡眠的人可能会出现肥胖、糖尿病等代谢问题。


4. 影响免疫系统


睡眠是免疫系统的重要调节机制。碎片化睡眠会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使人更容易感染疾病,甚至增加患癌风险。


如何改善碎片化睡眠?


1.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


尽量保持每天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不例外。这有助于调整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


2.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确保卧室安静、舒适、黑暗。使用遮光窗帘,减少噪音干扰,保持适宜的室温(大约18-22摄氏度)。


3. 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


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影响睡眠。建议在睡前1小时内停止使用手机、平板和电脑。


4. 适量运动


睡前进行3分钟轻到中度的抗阻运动,如瑜伽、拉伸等,可以帮助放松身心,促进睡眠。但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以免过度兴奋。


5. 补充助眠营养素


如果入睡困难,可以考虑补充GABA(γ-氨基丁酸),这是一种脑体自然分泌的“睡眠氨基酸”,也是公认的“神经镇定剂”,能够帮助我们镇定神经、创造睡眠诱导、舒缓情绪。


专家观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研究员唐芹指出,碎片化睡眠的危害不容忽视。她强调,除了行业规范,睡眠的个人习惯与自我意识,决定了睡眠健康的走向。天津泰达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赵伟也表示,不少“缺觉”问题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生理性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这些疾病可能对脑部神经造成干扰,影响睡眠中枢的正常功能,进而造成睡眠障碍。


结语


“碎片化睡眠”虽然看似无害,但其潜在的危害不容小觑。通过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适量运动和补充助眠营养素,我们可以有效改善睡眠质量,远离碎片化睡眠的困扰。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碎片化睡眠的危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自己的睡眠健康。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