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头野猪致害26省份,除了捕猎还能做什么?

最近,野猪成了热门话题。据统计,我国野猪数量已达200万头,在28个省份有分布,其中26个省份遭受野猪致害。野猪下山后横冲直撞,不仅造成了农作物受损、人员受伤,还干扰了交通秩序,影响了居民生活。


面对这一问题,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纷纷采取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目前采取的猎捕措施包括犬猎、网猎、围栏猎捕等,这些措施总体来说效率较低、成本较高。一些野猪致害综合防控试点区域,还尝试了枪猎的办法,但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具备枪猎条件。


科学监测与数据支持


为了更好地应对野猪致害问题,首先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监测。目前,业内主流的野猪监测手段包括红外相机监测、无人机热成像监测和野外踏查。基于这些手段提取的数据,可以为决策机构调控野猪的种群结构提供参考。


例如,江苏省加强了种群监测,在野猪出没的地方架设了四百多台红外相机。根据监测数据,全省大约有11700头野猪,主要分布在宁镇扬、无锡、常州的丘陵山区。虽然只占全国的0.6%,但由于江苏人多地少,野猪生活的区域和人类生活的空间重合度较高,因此致害问题尤为突出。


综合防控策略


在监测的基础上,各地积极探索野猪致害防控策略。江西省研发了野猪电子限制器设备和野猪自动猎捕远程控制系统,这些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猎捕效率。同时,一些地方还尝试了生态补偿机制,对因野猪致害而受损的农户给予经济补偿。


李忠秋认为,要平衡野猪致害防控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必须充分了解区域内野猪的年龄结构、种群结构、年均增长率等数据,以判断野猪的种群是否稳定。刘丙万也表示,目前国内用于监测野猪活动的红外相机覆盖面和监测频率还有待提高,监测数据也基本散落在各个地方,缺乏统一管理和分析。


国际经验借鉴


在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为了将野猪数量控制在正常合理水平,欧美国家通过制定猎捕计划、用箱子或畜栏设置陷阱捕获等方式增加捕杀数量,还通过搜捕野猪后对其进行绝育等方式延缓野猪种群数量增长。


以欧洲为例,二战后欧洲开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因工业革命而数量剧减的各种野生动物逐渐回归。然而,随着野猪数量的迅速增加,致害问题也日益严重。欧洲各国通过制定严格的猎捕计划和管理措施,成功地控制了野猪的数量,保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未来展望


面对野猪致害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一方面,要加强监测和数据收集,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要探索更加高效、低成本的猎捕方法和技术手段。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保障受损农户的利益。


总之,野猪致害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和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广大民众共同努力,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和谐共存的美好景象。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