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始终对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和爱上数学充满了思考。最近,在简书平台上看到一篇关于“花园”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的教学反思,让我深有感触。这不仅让我想起了著名特级教师马芯兰的“小学能力与发展教学改革”实验,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
在上世纪90年代初,马芯兰老师在五年级的一道分数应用题中,50多名学生居然想出了几十种解法。这些方法有的非常繁琐,但孩子们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思维缜密得让人惊讶。从每个孩子的脸上,我看到了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和自信。那一刻,我深刻意识到,数学不仅仅是冰冷的公式和计算,更是一种充满创造力和乐趣的思维方式。
### 1. 花园中的数学:倍数问题的引入
回到我们今天的课堂,我在教授“倍”这一概念时,选择了“花园”作为情境。为什么选择花园呢?因为花园是一个贴近生活、充满色彩和变化的场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花园里有3朵红花,每朵红花旁边都有2朵黄花,那么这个花园里一共有多少朵花?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涉及到了“倍”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红花和黄花的数量关系,我帮助他们理解了“倍”的含义。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红花的数量是1倍,而黄花的数量是红花的2倍。因此,花园里总共有3朵红花和6朵黄花,一共9朵花。
### 2. 学生们的多样解法:创造力的爆发
当我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们并没有局限于一种解法。相反,他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和多样性。有的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将红花和黄花一一对应,直观地展示了“倍”的关系;有的学生则通过列式计算,用3×(1+2)=9来得出答案;还有的学生提出了更复杂的解法,比如先算出黄花的数量,再加红花的数量,甚至有人想到了用比例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种多样化的解法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它不仅体现了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更展现了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每一个解法背后,都是他们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正如马芯兰老师的学生们一样,我的学生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数学的魅力。
### 3. 教学反思:如何让数学更有趣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式。过去,我常常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和解题技巧的训练。然而,这次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机械的练习,而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首先,情境化教学非常重要。通过将数学问题融入到生活场景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花园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学生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倍”的概念,还学会了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其次,鼓励多样化的解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我们应该尊重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有些解法看起来不够简洁或复杂,但只要学生能够清晰地解释自己的思路,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会更加自信地面对数学,也会逐渐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而非灌输者。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乐趣。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只有当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和实践得出结论时,他们才会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 4. 未来的展望:培养更多数学爱好者
这次教学经历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就一定能够让更多的学生爱上数学。未来,我将继续探索更多的情境化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出更多样化的解法,帮助他们在数学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它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力。通过这次“花园”中的倍数问题教学,我看到了学生们对数学的热情和潜力。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成为真正的数学爱好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