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人经历看焦虑型依恋与回避型吸引: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创伤的重复?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热门话题:如何看待「焦虑型依恋容易被回避型吸引」这类说法?跟创伤的强迫性重复类似吗?作为一个曾经深受其困扰的人,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和思考。

我叫小李,是一个典型的焦虑型依恋者。从小到大,我一直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可,却总是害怕失去。这种矛盾的心理让我在感情中常常感到不安和困惑。记得第一次遇到小张时,他就给我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他性格内向、独立,似乎对任何事情都保持着冷静的态度。这与我截然不同,也正因如此,我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一、初次相遇

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共同参加了一个社交活动。活动中,他安静地坐在角落里看书,而我则不停地和其他人聊天互动。当我注意到他的时候,内心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情绪。也许是因为他身上散发的那种宁静的气息吸引了我吧!于是,我鼓起勇气走过去与他搭话。没想到,他竟然微笑着回应了我,并且聊得很投机。

从那天开始,我们之间的联系逐渐增多。我发现,在与他相处的过程中,自己变得更加放松和真实。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问题也慢慢浮现出来。他经常忙于工作或学习,无法及时回复我的消息;有时候甚至会突然消失几天不见踪影。这些行为让我不禁怀疑:难道他并不在乎我吗?

二、关系中的挣扎

为了维持这段感情,我尝试着改变自己。努力让自己变得坚强、独立,不再过分依赖对方的回应。但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当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心中还是会泛起阵阵失落感。与此同时,我也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会如此执着于这样一个人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与众不同吗?

直到有一天,我在心理学书籍中读到了“焦虑型依恋”这个概念。书中提到,具有这种人格特质的人往往更容易被回避型人格所吸引。他们渴望亲密关系,却又害怕被抛弃;想要靠近对方,却又担心受到伤害。这样的描述仿佛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原来,我并不是个例,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困扰。

三、探寻背后的原因

带着疑惑,我查阅了许多资料,试图找到答案。其中,“创伤的强迫性重复”理论引起了我的注意。该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唤起早期未解决情绪体验的对象作为伴侣。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会不自觉地寻找那些能让我们再次经历童年时期所遭受过的情感创伤的人。对于焦虑型依恋者而言,回避型人格恰好满足了这一条件。因为他们总是在若即若离之间徘徊,既给予了一丝希望,又留下了无限遐想空间。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所有焦虑型依恋者都会陷入这种恶性循环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某些模式确实存在普遍性,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自我觉察与成长来打破它。比如,学会识别并调整自己不合理的想法和行为;培养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建立稳定可靠的社会支持系统等。

四、走出困境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点。不再过分纠结于对方的态度和反应,而是更加关注当下真实的感受。同时,我也意识到,一段好的感情不应该建立在单方面的付出之上。只有当两个人都能够坦诚相待、相互理解时,才能真正实现心灵上的契合。如今,我已经走出了那段迷茫的日子,变得更加自信和从容。也希望更多像我一样正在经历类似困惑的朋友,能够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