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热搜上,“委员称3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期”引发了广泛关注。作为一名普通的职场人,我对此深有感触。35岁,这个曾经被认为是职场分水岭的年龄,如今正被重新定义。
去年,我偶然了解到一位70多岁的学者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院长卸任后,毅然加入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创新创业和组织管理系的故事。这位学者用行动证明了“青春正当时”的理念。正如全国政协委员金李所言,60到70岁的“活力老人”依然充满激情与创造力。那么,为什么我们对35岁的人群却抱有偏见呢?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因为社会普遍存在的35岁门槛而感到焦虑。这种焦虑不仅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指出,每个人都将经历35岁这一阶段。如果社会无法为这个年龄段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他们可能会陷入消极预期,甚至失去对未来的信心。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一观点。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就公开表示支持招聘35岁以上的员工。“35岁如果好的为什么不招?”她提到自己也是快40岁才开始下海创业。在她看来,35岁的人经过多年的社会历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是可以大展拳脚的时候。
当然,职场中的挑战不仅仅来自外部环境,更多时候源于内心的恐惧。董明珠曾提到,真正的坎往往来自于思想上的束缚。“你认为前面是一座高山,跨越不过去,这就是坎;如果坚定地一步步往上爬,就能走上巅峰。”她的这番话让我深受启发。很多时候,我们并非真的无法突破35岁的限制,而是被自己的心理障碍所困。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伟大的成就都发生在人们超过35岁之后。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已经40多岁,达尔文完成《物种起源》时更是接近50岁。这些例子表明,年龄从来不是限制成功的因素,关键在于是否拥有持续学习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近年来,关于取消35岁职场门槛的呼声越来越高。2022年,全国政协委员蒋胜男就提出了解除35岁职场恐惧的建议。她认为,用年龄作为衡量能力的标准是一种认知错误。同样,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也呼吁取消公务员遴选中的35岁限制。她强调,虽然35岁可能存在体力上的劣势,但其经验和能力的优势不容忽视。
数据显示,85%的白领认为当前职场存在明显的“35岁门槛”。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文化等行业,这种现象尤为严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7成职场人赞成机关单位取消这一限制。这说明,公众对于打破年龄壁垒的需求日益迫切。
从身体条件来看,35岁左右的人群正处于年富力强的阶段。相比之下,一些20多岁的年轻人反而显得缺乏韧性和抗压能力,被戏称为“脆皮青年”。此外,随着线上技能培训平台和线下夜校的普及,35岁左右的群体完全有能力保持知识结构的更新。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更具优势。
综上所述,35岁并不是职业生涯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应该摒弃对年龄的刻板印象,给予这一群体更多的机会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