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平台上,关于原研药与仿制药的讨论热度不减。近日,一位临床医生的真实经历引发了广泛关注。上海市政协委员、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公开表示自己长期服用高血压药物络活喜(氨氯地平),但更换国产仿制药后发现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需要加倍剂量才能达到同样的降压效果。
这一现象并非个例。张晓东所在的北大肿瘤医院也经常遇到外地患者在当地买不到原研药的情况。这些患者来到医院询问是否可以提供原研药,但张晓东只能无奈地告诉他们,由于集采的相关要求,只有VIP病房可以申请使用原研药,而普通病房则必须完成集采任务后才能用原研药。
随着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慢性病患者面临着用药选择的问题。李艳萍医生指出,原研药在线上销售的比重逐渐增大,尤其是一些长期依赖特定药物的患者,出于用药习惯和安全性考虑,不愿意轻易更换药物。她曾见过一些患者拿着药盒到处找药,哪怕只是包装上的细微差异也不愿意接受。
林黎医生认为,当前原研药缺货的情况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他呼吁媒体多引导公众理性购药、科学用药,不要盲目跟风囤积药品。同时,他也希望监管部门能够加强对药品流向的管理,确保药品供应的稳定性和透明度。
在全球范围内,仿制药的价格通常远低于原研药,因为仿制药无需重复进行昂贵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许多患者仍然倾向于选择原研药,尤其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不仅是因为用药习惯,还涉及到对药品质量的信任问题。
陈珉惺医生解释说,公立医院现在必须通过政府搭建的药品采购平台进行采购。如果原研药没有达到集采要求并且不愿降价,就无法挂网销售。这样一来,公立医院的医生们也只能选择符合规定的药品,给患者的用药选择带来了限制。
事实上,原研药是指经过长时间研究开发并首次上市销售的药品,在专利保护期内其他厂家不得仿制。因此,原研药在市场上往往具有更高的认可度和信任度。然而,随着集采政策的实施,原研药的市场份额逐渐被压缩,许多医生和患者对此表示担忧。
集采政策除了降价外,还会对医院有严格的用量考核,医生成为直接被考核的对象。医院在申报某集采品种用量时,需按照上一年采购量的70%~80%报量。对于未中选的原研药来说,其生存空间最多只有30%左右。这种情况下,医院为了完成集采药的任务,不得不减少对原研药的使用。
面对这种情况,不少医生呼吁给原研药厂多一点生存空间。他们认为,虽然仿制药在价格上有优势,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原研药的效果和安全性仍然是无可替代的。此外,医生们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在保障药品质量和供应的同时,兼顾患者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