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绝非家务事:一个受害者的自述与反思

我叫小李,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曾经,我也以为家庭暴力只是夫妻之间的小摩擦,是所谓的“家务事”。然而,当我亲身经历了这一切,我才明白,家暴远不止是两个人的事情,它不仅伤害了受害者,更影响了整个家庭的未来,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的成长。


我的故事开始于几年前。那时,我和丈夫刚刚结婚,生活看似美满幸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丈夫的性格逐渐变得暴躁,情绪失控的情况越来越多。起初,我还以为这只是他工作压力大,或者我们之间的沟通不够。可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第一次家暴发生在一个周末的晚上。那天,因为一点小事,丈夫突然大发雷霆,对我进行了言语上的侮辱,甚至动手打了我。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恐惧和无助。我试图反抗,但他更强壮,我根本无法阻止他。事后,他冷静下来,向我道歉,说不会再有下次。我相信了他,原谅了他。


然而,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停止。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类似的事件不断发生。每一次,他都会在事后道歉,承诺改正,但下一次的爆发总是不可避免。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是不是我应该更加容忍他的行为。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和内疚中。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的孩子也开始表现出异常的行为。他变得胆小怕事,不敢和同龄人玩耍,甚至在学校里也经常被欺负。我意识到,家暴不仅仅是对我的伤害,它已经影响到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不能再继续忍受下去了。


我决定寻求帮助。最初,我并不知道该去哪里求助。我曾一度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害怕被人指指点点。但在朋友的建议下,我联系了一家当地的妇女援助组织。他们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并告诉我,家暴绝不是家务事,而是严重的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我有权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以保护自己和孩子的安全。


在律师的帮助下,我成功申请了人身安全保护令。法院裁定,我的丈夫必须远离我和孩子,不得再有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这一裁决让我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不再生活在恐惧之中。同时,我也意识到,家暴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它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因素。


家暴的发生,往往源于施暴者无法理性、客观地处理亲密关系中的矛盾。他们可能因为自身的成长经历、性格缺陷或外界压力,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发泄情绪。而作为受害者,我们往往会陷入一种“自我归因”的误区,认为是自己的错导致了这一切。事实上,家暴的责任完全在于施暴者,而不是受害者。


更重要的是,家暴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这些心理创伤可能会伴随他们一生,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学业成绩和未来的生活质量。因此,及时阻断家暴,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如今,我已经离开了那个充满暴力的家庭,开始了新的生活。虽然这段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伤痕,但我学会了坚强和独立。我也希望通过分享我的故事,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家暴的危害,勇敢站出来,为自己和家人争取应有的权利。


家暴绝非家务事,它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解决。无论是政府、社会组织,还是每一个个体,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反对家暴的行动中来。只有当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目标。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