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头条上看到一个热搜话题——“王传福:普及智驾最大的障碍是价格”,让我感触颇深。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我一直对智能驾驶充满期待,但高昂的价格却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看看高阶智驾的普及之路究竟还有多远。
为什么智驾普及如此困难?
其实不管是之前特斯拉FSD即将入华的消息,还是国内大佬集体吹智驾风,都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高阶智驾的普及元年可能真的来了!然而,尽管技术已经逐步成熟,但价格问题依然是横亘在消费者面前的一道鸿沟。
以比亚迪为例,作为国产新能源汽车的领军品牌,其在智能化领域的布局可谓动作频频。根据潇湘晨报的报道,部分门店已经开始提供智驾版车辆的试驾或展示服务。这些车型支持高速和高架路段领航以及自动泊车等功能,但目前暂不支持城市内部道路的辅助驾驶。更重要的是,智驾版本车辆比普通版本贵了整整1万元!
这一万元的差价,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尤其是那些预算有限、希望购买经济型电动车的用户,可能会因为这额外的成本而放弃选择智驾车型。
销量催生质量,智驾普及的关键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智驾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大规模的应用场景。正如媒体援引的证券分析所言,比亚迪有望通过外部合作实现短期规模交付,同时凭借销量和成本优势快速积累智驾数据,助力城区NOA算法的自研进程。最终目标是完成算法全栈自研并实现量产,从而缩小与当前头部车企之间的差距。
换句话说,只有当更多消费者愿意为智驾买单时,厂商才能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并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但前提是需要解决价格问题。
政策引导与产业链协同
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外,政策层面的支持也不可或缺。当前,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在感知传感器、智驾芯片、高频连接器与域控制器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技术的进步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性能,也为进一步降低成本奠定了基础。
此外,产业上下游的协同效应同样重要。例如,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制造成本,进而推动智驾技术的普及。
未来展望:智驾平权能否实现?
根据DearAuto对比亚迪海洋网总经理张卓先生的专访,未来比亚迪计划在15万元及以下车型上全面搭载自研的智驾系统,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这一举措无疑将极大促进智驾平权的实现,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先进的科技带来的便利。
如果比亚迪真的能够把智驾价格打下来,那么中国汽车市场将迎来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届时,无论是豪华品牌还是经济型品牌,都将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策略,以应对这场由技术和价格驱动的竞争。
总而言之,虽然高阶智驾的普及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我相信随着技术进步、成本下降以及政策支持的不断加强,这一天终会到来。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