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黄旭华院士的遗像前,我久久不能平静。2月6日,这位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奋斗了一生的老人与世长辞,享年99岁。消息传来后,无数人自发前往吊唁,用鲜花和绿植摆成潜艇的模样,以此表达对这位“国之重器”缔造者的深切缅怀。
当我走进悼念大厅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由鲜花组成的潜艇造型。它栩栩如生,仿佛正破浪前行,而顶部插着的五星红旗更是显得格外醒目。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悼念仪式,更是一次对中国核潜艇事业发展的致敬。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几十年,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的国防事业,他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个人。
作为一名普通民众,我对黄旭华院士的故事并不陌生。从高中毕业后选择造船专业,到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了传奇色彩。特别是在1988年那次极限深潜试验中,黄旭华院士亲自随艇下潜至极限深度,开创了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与极限深潜试验的先例。这种勇气与担当,让我肃然起敬。
回想起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决定自主研制核潜艇时面临的艰难困境。当时的技术条件极为有限,但黄旭华院士和他的团队硬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他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摸索前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才得以成功下水,为国家的安全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如今,当我们站在黄旭华院士的遗像前,看着那片由鲜花组成的潜艇造型时,不禁感慨万千。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贡献的认可,更是对整个核潜艇研发团队的崇高敬意。黄旭华院士曾说:“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这句话简单却深刻,道出了他一生追求的真谛。
悼念现场,挽联上写着“卅载呕心研潜艇,深海蛟龙惊世界;一生矢志卫海疆,民族脊梁耀千秋”。这副挽联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黄旭华院士的伟大一生。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科技史和国防史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走出悼念大厅,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黄旭华院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是永恒的。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人接过他的接力棒,继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