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集采药物质量的新闻在医疗界引发了广泛关注。上海市政协常委、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在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简称“集采”)背景下,某些集采药的质量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作为一名外科医生,郑民华亲身经历了这些变化,并对集采药的质量表示担忧。
临床实践中的困惑
郑民华指出,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发现某些集采药的药效不稳定,尤其是在高血压、糖尿病药物、内镜检查肠道准备的泻药以及麻醉药等方面。例如,以前使用进口或合资的麻醉药时,医生可以准确计算用药时间和剂量,但现在使用的集采麻药却常常出现“麻药不睡”的情况,即患者需要加大药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同样,泻药也出现了“泻药不泻”的现象,导致内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不够充分,影响了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医生的无奈与患者的困境
面对这种情况,医生们感到非常无奈。由于集采药的选择权有限,医生往往无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药物。此外,向上反映问题的渠道也不畅通,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郑民华强调,这种情况下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还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国家医保局的回应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医保局价格招采司司长丁一磊作出回应。他表示,国家组织药品带量采购的初衷是为了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确保药品的质量和供应。为了保障集采药的质量,国家医保局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药品质量监管、建立药品追溯体系等。此外,医保局还邀请了国家药监局、中选医药企业、临床和药学专家等相关方面代表召开座谈会,就近期社会关注的集中采购药品质量保障等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听取各方意见。
多方呼吁保障患者用药选择权
在此背景下,来自医疗界的多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保障患者用药选择权。他们认为,虽然集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品价格,但同时也带来了药效不稳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应给予医生更多的选择权,允许他们在必要时为患者开具非集采药。这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增强患者的信任感。
创新药的发展与医保基金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8年以来,国家组织药品带量采购累计节省医保基金4400亿元左右,其中用于谈判药使用超过3600亿元。这意味着“老药”集采省下来的钱80%用于创新药的发展。这一举措既保证了医保基金的有效利用,又促进了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平衡参保人和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临床合理的用药需求以及企业的投入和回报,仍然是一个需要持续探索的问题。
结语
集采药的质量问题关系到每一位患者的切身利益。尽管国家医保局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药品质量,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未来,希望相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完善集采政策,确保患者用上放心药、有效药,真正实现医患共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