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光如水的夜晚,我有幸参加了一场特别的活动——“名家论坛”,而这次的主角是古琴演奏家黄梅和她的团队。这不仅是一场音乐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一、初遇古琴
3月3日的那个晚上,武汉琴台音乐厅灯火通明。我坐在观众席中,等待着一场名为“柒声——黄梅师生古琴专场音乐会”的开始。当灯光渐暗,舞台上的古琴缓缓映入眼帘时,我的心也随之安静下来。
黄梅老师轻抚琴弦,那悠扬的旋律仿佛从远古传来,直击人心。每一声琴音都像是诉说着一个故事,让人不禁沉醉其中。那一刻,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古琴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二、名家对话
音乐会结束后,我参加了随后举行的“名家论坛”。论坛邀请了多位音乐领域的专家,其中包括阮演奏家胡涛以及柒•生古琴艺术团的成员赵子宁和郑橏穅。
胡涛老师分享了他对古琴与阮之间关系的独特见解:“虽然两者同属弹拨乐器,但它们的声音特质却截然不同。古琴以其清幽淡雅著称,而阮则更为热烈奔放。”这种对比让我对两种乐器有了更深的理解。
赵子宁则讲述了自己学习古琴的经历。“刚开始接触古琴时,觉得它很难掌握,因为需要极高的手指灵活性和对音准的精准把握。但随着练习时间的增长,逐渐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所在。”他说这话的时候,眼中闪烁着对古琴深深的热爱。
三、历史回响
论坛上还提到了一段有趣的历史典故。唐代司空曾让客人弹琴,他的嫂子听后评价道:“三分中一分筝声,二分琵琶声,绝无琴韵。”这一评论出自《唐国史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古琴音色纯正性的追求。
另一位好琴者曾言:“八音之中,唯丝最密,而琴为之首。”这句话出自《太平御览》卷,强调了古琴在众多乐器中的重要地位。这些历史记载让我们更加了解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价值。
四、技艺传承
戴卫老师提到明代琴家徐青山在其著作《溪山琴况》中提出的“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理念。他解释说:“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更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只有达到心手合一,才能真正弹奏出打动人心的琴曲。”
卢艺多年来致力于琴器及琴弦制作领域,与戴卫老师有着高度一致的理念。他们共同继承和发展了上海音乐学院乐器工厂60多年来的传统工艺,为古琴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五、文化内涵
最后,连续担任三届“琴会龙华”活动导演的卢老师展示了多把珍贵的古琴,包括唐琴、宋琴、元琴等。他说:“通过展示这些藏品,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古琴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对我们当今斫琴技艺有所启发。”
2500年前,孔子常常抚琴而歌,《诗经》三百五篇皆由他弦歌之。古代文人雅士常用琴歌抒发情感、表达志向。陶渊明归隐田园后,整日徜徉于琴书之间,体现了古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