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李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了上海博物馆东馆。作为“红途学苑·上博大思政课”的第一批参与者,他深知这次参观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文化游览,更是一次深入探索中华文明的旅程。
初探上博东馆:高频互动的展陈设计
刚踏入上博东馆的大门,小李就被其宏大的建筑规模所震撼。这座历时7年多打造的文化地标,总建筑面积近12万平米,共设有20个展厅和互动体验空间。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创新。
不同于以往单调的展览形式,这里采用了丰富活泼的展陈设计。古代文明探索宫以“高频互动”为核心理念,通过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等手段,让观众能够全方位地参与到展品之中。例如,在青铜器展厅,小李不仅可以通过触摸屏了解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还可以戴上VR眼镜,“穿越”回商周时期,亲身体验铸造青铜器的过程。
感受无障碍服务:文化的包容性
值得一提的是,上博东馆在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无论是轮椅通道、盲文导览图,还是语音解说设备,都为不同需求的观众提供了便利。小李注意到,即使是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或残障人士,也能轻松地享受这场文化盛宴。
珍贵文物展示:艺术与历史的交融
当然,最吸引小李的还是那些珍贵的文物。在书法绘画馆内,唐代孙位的《高逸图》、王羲之的《草书上虞帖》、王献之的《行书鸭头丸帖》,以及怀素的《苦笋帖》等传世佳作一一呈现在眼前。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
小李站在这些千年古迹前,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他不禁感叹:“原来文字不仅仅是记录工具,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智慧。”
教育意义深远:从课堂到博物馆
此次参观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作为“红途学苑·上博大思政课”的一部分,上博东馆正在尝试一种全新的“馆校合作”模式。通过将课堂搬进博物馆,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无疑更加生动有趣。
同济大学附属澄衷中学的学生们就在开学第一天来到这里,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他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积极回答问题,并写下自己的感悟。这样的学习经历无疑会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宝贵记忆。
结语:文化的力量
一天的参观结束后,小李感慨万千。他意识到,博物馆并不仅仅是收藏文物的地方,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还能汲取前行的力量。
正如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所说:“上博东馆将继续构筑以人民广场为核心的‘博物馆之城’,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