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作诗的崛起:七律《争渡》背后的故事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AI已经悄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热爱文学的他来说,最近的一件事情让他对AI的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那就是AI创作的七律诗《争渡》。


一、AI与七律诗的碰撞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他对古典诗词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是七律这种形式工整、韵律优美的诗歌体裁。2月6日,他在简书平台上偶然看到了一篇关于AI创作七律诗的文章。文章提到,AI已经能够生成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七律诗,甚至可以模仿古代名家的风格。


侯体健是一位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他对于AI在诗歌创作领域的表现做出了这样的判断:“为他人写诗已经被替代,应酬性的、没有真实而强烈情感的诗,可以不写了。”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他。他开始思考,AI是否真的能够取代人类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


二、王友胜教授的启发

春节期间,他无意间在朋友圈看到湖南科技大学教授王友胜分享了一首七律《猪日风寒又发》。这首诗以传统七律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感慨。王友胜教授的作品让他意识到,即使是在AI时代,人类诗人依然可以通过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然而,他也注意到,AI生成的诗歌虽然缺乏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但在形式上却能做到近乎完美。这不禁让他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AI能够帮助我们完成那些程式化、应酬性的诗歌创作,那么人类诗人的角色是否会因此发生转变?


三、大地诗篇的启示

天眼新闻曾报道过一篇名为“大地诗篇”的文章,其中提到AI在诗歌创作领域取得的进展。这让他联想到,AI或许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可能是一种新的创作伙伴。通过与AI的合作,人类诗人可以突破自身的局限,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作品。


他决定亲自尝试一下AI作诗的功能。于是,他打开了一款支持AI作诗的应用程序,输入了一些关键词,如“争渡”、“荷花”、“碧波”等。几秒钟后,屏幕上出现了一首完整的七律诗。这首诗不仅符合七言律诗的基本规则,还展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尽管如此,他仍然觉得这首诗缺少了一种灵魂般的东西,那便是人类独有的情感。


四、未来的展望

经过这次体验,他对AI作诗的态度变得更加理性。他认为,AI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诗歌创作,但无法完全取代人类诗人。因为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更是情感的表达、思想的传递。AI可以为我们提供灵感,但真正的创作还需要人类的智慧和情感。


在未来,他希望看到更多像王友胜教授这样的人类诗人,能够在AI的帮助下,创作出更多兼具形式美和情感深度的优秀作品。同时,他也期待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能够让更多的普通人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