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那天,儿子送给我一本林语堂老先生的著作——《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不仅是一份礼物,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内心深处对艺术和生活的重新思考。作为一位渐入花甲之年的人,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生活,以及未来应该如何更好地享受人生。
《生活的艺术》共分十四章,书中探讨了人生的各个方面,从休闲到哲学,从自然到人文。林语堂先生提出,休闲是人的特有需求,人和动物一样,都需要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这一点深深触动了我。在现代社会,我们总是被各种琐事缠身,忙碌于工作、家庭和社会责任,却往往忽略了内心的需求。我们常常忘记了,生活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享受其中的美好。
书中还提到,植物用最质朴的方式感知着自然中的一切。它们在安静的生长过程中展现着不同的姿态与情感,将自己的灵魂寄托在芳香中,以无言的方式弹奏着生命的乐章。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乡下度过的时光,那时的我常常坐在院子里,看着花草树木慢慢长大,感受着四季的变化。如今,虽然生活在城市里,但我依然会在闲暇时去公园散步,欣赏那些静静生长的植物。它们教会了我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将诗歌、音乐等美育熏陶作为人格修养的重要手段。孔子认为,通过艺术的熏陶,人们可以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这种“礼乐教化”的美育观,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艺术不仅仅是美的表现,它更是一种教育方式,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提升自我。
去年,我参加了一次心理咨询活动,咨询师通过陶艺创作来引导我们表达内心的情感。当时,我创作了三个互相疏离的小陶人,象征着我与原生家庭的关系。通过这次体验,我逐渐意识到,艺术不仅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它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走出内心的困境。如今,我已经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过去,勇敢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艺术的真谛在于追求真理与善。审美是对世界的认知形式,而对真理的追求则是美育永恒的主题。艺术的道德维度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现实根基,它永远要发现人心深处的良善所在。无论是诗歌、绘画还是音乐,艺术都在不断地提醒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美好,什么是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
今年5月份中旬,因为准备艺术节活动,我不小心嗓子发炎,声音嘶哑,几乎说不出话来。那几天,我感到非常无助,直到他从家里带来一颗白色的药,告诉我吃了就会好。第三天早上,我接到他的电话,关心地问我喉咙是否还痛。这件事让我深受感动,原来艺术不仅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与关怀。
孔子曾说过:“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这句话强调了音乐演奏的和谐与美感。音乐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它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心灵的对话。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创作者的心境,也能从中获得力量和灵感。正如孔子所言,音乐的美妙之处在于它的纯净与自然,它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达到更高的境界。
美育可以滋养性灵,熏染孩子的生命底色。古典诗词与书画艺术,正是实施儿童美育的理想载体和途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希望通过艺术的熏陶,培养他们的情商和审美能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就是一本专门为孩子们设计的艺术启蒙书籍。作者王新博士通过深入细致的诗词书画鉴赏,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诗意和美感的世界。我相信,这样的书籍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艺术,也能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拥有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
回顾这段时间的阅读与思考,我深刻体会到,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它更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映照。通过艺术的熏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这个世界。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生活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我们应该学会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不平凡的美,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的乐趣,过上更加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