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原始“搞钱套路”的新变种

一、从原始套路到AI重演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亲眼目睹了那些曾经在传统领域盛行的“搞钱套路”,如今正被AI技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演绎。数据显示,在所有AI诈骗案例中,冒充类诈骗占比高达62%,其次是金融类和交易类诈骗。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人被骗的真实故事。

例如,内蒙古警方破获的一起AI换脸诈骗案中,福建某科技公司老板郭先生在视频通话中目睹“好友”面容、亲闻其声音,却不知对方早已被AI技术所取代。这种利用AI生成内容进行诈骗的方式,不仅让人防不胜防,更让人们对技术的信任产生了动摇。

我们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真实性“战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陆洪磊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些原始的“搞钱套路”能够在AI技术的帮助下死灰复燃?

二、技术滥用的灰色地带

除了诈骗,AI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灰色地带。例如,一些商家利用AI生成虚假的养生建议,诱导老年人购买高价磁疗床垫。尽管腾讯等平台已出手整治,但“封号-换皮-重生”的戏码仍在循环上演。

更令人担忧的是,AI生成的内容往往能够轻松通过审核,而真实用户的投诉却常常石沉大海。这种技术防御的双标现象,让我深感无奈与愤怒。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AI内容数字水印系统,确保每个虚拟主播都带有明确的身份标识。

我们必须意识到,AI技术本身并不是罪魁祸首,而是滥用它的人。

三、AI写作与内容生产的新挑战

近年来,AI写作工具的普及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徐某等人通过AI软件将热点文章“洗稿”成新的内容,以此牟利。他们甚至将这一模式包装成自媒体创业项目,招募大量学员参与其中。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原创内容的生态环境,也让许多真正努力创作的人感到失望。

与此同时,论文代写行业也开始依赖AI技术。一位拥有三年经验的写手坦言:“认真地写,一个月挣三千块,你会这样干吗?”他们通常使用AI生成内容,或者通过降重手段篡改他人论文。这种做法不仅违背学术道德,也对教育公平造成了严重威胁。

四、监管与防范的重要性

面对这些挑战,监管部门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沈福俊教授指出,仅依靠传统监管手段已无法有效应对AI换脸和拟声等恶性诈骗案件。他建议引入新兴技术,探索用AI技术监管AI的可能性。

同时,作为普通用户,我们也需要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谨防隐私泄露。无论是在互联网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保持警惕,避免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

五、结语

AI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伴随着诸多风险。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确保技术的正确使用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