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妈妈,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挑战,尤其是在孩子犯错时,如何正确地引导他们,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今天,我想分享一些我的经验和思考,希望能给其他家长带来一些启示。
1. 明确自己的原则
首先,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原则。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我们应该坚定地说“不”。例如,当孩子在商场里哭闹着要买某个昂贵的玩具时,我总是平静而坚定地告诉他:“对不起,宝贝,妈妈没有给你买这个玩具的计划。”孩子发脾气是他的权利,但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心软而妥协,否则只会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
2. 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
其次,我们需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孩子上学后,边玉芳提醒家长们:“父母要耐心倾听和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关注其心理需求,与之商讨,让孩子参与制订自己的行为规则,最后达成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避免专断。”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和执行父母的行为控制,也能逐渐将外部规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3. 避免过度严厉和溺爱
如果家庭变化不可避免,家长更应重视对孩子的安慰和疏导,尽量不要采取疏于管教、溺爱、过分严厉等错误方式。家庭的变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此时,家长的耐心和理解尤为重要。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家长们都对孩子寄予希望,但有些家长把这种希望转化为压力,没有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希望。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支持和关爱。
4. 主动与孩子沟通
当我们发现孩子没做好事情时,或者我们对孩子有要求时,我们有不好的感受和想法时,我们需要主动与孩子沟通,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什么时候倾听?当孩子向我们倾诉时,我们要保持安静,去倾听。孩子内心有情绪时,允许他说出来;孩子人际交往有障碍时,允许他向我们求助。通过这样的沟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5. 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
错误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载体,学校管理者不能谈错误色变,而是要以平常心善待和包容错误,允许学生犯错。面对学生的错误,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指责,激励自主探究的勇气,激发自我挑战的精神,为学生构建健康安全的心理场域,创设积极改错的教育生态。学校要将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不断进步。
6. 家长的一致性很重要
不少家长担心育儿分歧会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希望家人所有的育儿观念和行动都是一致的。其实不然,作为成长主体的孩子有自己的辨别能力和调节能力。当父母在育儿上存在分歧时,如果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之间的尊重和支持,他们往往会更加自信和独立。家长之间的一致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彼此的理解和尊重。
7. 避免情绪失控
当孩子未能达标或表现出反抗时,家长往往情绪失控,施以严厉的批评与指责,导致家庭氛围沉重,亲子关系渐行渐远,变得冷漠而疏离。过度管教和控制,不仅破坏亲子关系,还可能摧毁孩子的精神世界。因此,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每一个挑战。
8. 培养孩子的自律
孩子的自律不是天生的,它靠的是家长智慧的引导,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产生的。想要养出一个高度自律、上进的孩子,我们可以试试以下几种教育方式:
- 放弃强逼,给孩子自主的机会
- 设定合理的期望值,避免过高或过低的要求
- 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孩子完成任务
-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学会承担后果
- 提供榜样,让孩子看到良好的行为模式
-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增强自信心
- 给予适当的自由空间,让孩子自主探索
总之,在孩子犯错时,家长应该选择耐心引导而非严厉批评。通过明确原则、耐心倾听、避免过度严厉和溺爱、主动沟通、正确对待错误、保持一致性、控制情绪以及培养孩子的自律,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