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有一个热议话题:家长们小时候并没有这么多的识字工具,也没有幼小衔接,究竟是怎样完成大规模识字的呢?作为一个普通的家长,我对此也深有感触。让我们一起回顾过去,探寻那些隐藏在记忆深处的秘密。
一、环境的力量
我小时候生活的村庄,虽然条件简陋,但处处充满了学习的机会。那时候,家里的墙壁上贴满了报纸,这些报纸成了我的第一本“识字书”。每天放学后,我会坐在门槛上,一边剥玉米,一边指着墙上的字问爷爷这是什么字,那是什么字。久而久之,很多字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记住了。
此外,街坊邻居之间也会互相帮助。记得隔壁的大姐特别喜欢教我们认字,她总是拿着一本旧课本,耐心地讲解每个字的意思和用法。这种邻里之间的互动,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额外的动力。
二、游戏中的学习
小时候的娱乐活动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跳房子、抓石子等传统游戏,常常需要使用数字或者简单的汉字进行标记。例如,在跳房子的时候,我们需要在地上画出格子,并写上对应的数字或汉字。这样的过程既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又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识字水平。
另外,我还记得小时候经常玩一种叫做“猜字谜”的游戏。大家围坐在一起,一个人出谜面,其他人则争先恐后地猜答案。这种游戏不仅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汉字的结构特点。
三、阅读的力量
尽管当时没有如今琳琅满目的儿童读物,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有限的资源获取知识。村里的图书馆虽然规模不大,却收藏了不少经典书籍。《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成为了我们课余时间的最佳伴侣。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不仅学会了更多的汉字,还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
同时,连环画也是我们那个年代的重要学习工具。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配上简洁的文字说明,让即使识字不多的孩子也能轻松理解故事情节。正是在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下,我们的识字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四、总结
综上所述,家长们小时候虽然缺乏现代化的识字工具,但他们依靠环境、游戏以及阅读等多种途径,成功完成了大规模识字任务。这充分证明了学习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过程。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应该更加珍惜现有的教育资源,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方法的价值。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