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沈向洋(Harry Shum)?从AI大模型到具身智能的未来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最近在深圳举办的2024年IDEA大会上,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的发言让我深感震撼。作为一名在AI领域有着深厚背景的专家,沈向洋不仅在技术上有着卓越的贡献,更是在推动AI应用落地方面展现出了远见卓识。


沈向洋在大会上的演讲主要围绕着两个核心问题展开:一是如何推动大模型技术的落地,二是如何将AI应用于科学研究。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触及了当前AI发展的两大瓶颈。首先,大模型虽然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要真正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沈向洋指出,当前的大模型训练需要大量的算力支持,尤其是在高性能显卡(GPU)的需求上,已经成为了制约AI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这一点也得到了许多业内人士的认可。在《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的演讲中,沈向洋特别提到了“黄氏定律”,即英伟达GPU在过去十年中的人工智能处理能力增长了1000倍。这一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摩尔定律,表明在单芯片推理性能中看到的增速不会逐渐消失,而是会继续加速。这无疑为未来的AI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然而,仅仅依靠硬件的进步是不够的。沈向洋还强调了合成数据在多模态应用中的重要性。GPT系列模型主要依赖互联网语料数据,但在编程、物理、化学等多模态应用场景中,所需的更强逻辑性和专业性数据往往无法从互联网直接获取。因此,如何生成高质量的合成数据,成为了AI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沈向洋认为,合成数据不仅可以弥补现有数据的不足,还能为AI模型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训练素材,从而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应用范围。


除了大模型技术的落地,沈向洋还特别关注AI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他认为,AI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科研范式。通过AI技术,科学家可以更快地分析海量数据,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甚至预测未来的趋势。沈向洋以计算机视觉为例,指出AI在机器人和具身智能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他预计,未来AI最大的超级应用就是AI智能体,即人类提出问题,AI就能解决掉。这个超级应用一直都存在,只不过在技术上尚未突破。如今,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愿景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为了推动具身智能的发展,沈向洋在现场宣布了IDEA研究院在该领域的三个重要合作项目。首先是与腾讯合作,在深圳福田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落地建设福田实验室,聚焦人居环境具身智能技术;其次是与华为合作,共同开发面向工业场景的具身智能解决方案;最后是与微软合作,探索AI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这些合作项目的落地,不仅为具身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也为相关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当然,AI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沈向洋在演讲中也坦诚地谈到了当前AI面临的挑战,尤其是算力瓶颈问题。随着AI模型的规模越来越大,对算力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然而,现有的算力资源远远无法满足这一需求。沈向洋指出,未来AI的发展必须从原有的“摩尔定律”转变为“黄氏定律”,即通过GPU推动AI算力实现逐年翻倍。这意味着,AI行业的竞争将不再仅仅是算法的竞争,更是算力的竞争。谁掌握了更多的算力资源,谁就能够在AI领域占据更大的优势。


面对这一趋势,沈向洋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今天要做人工智能大模型,讲卡伤感情、没卡没感情。”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些调侃,但却道出了当前AI行业的真实现状。大模型横扫千行百业,所有的公司都要面对大模型带来的机会,但并不是每个公司都有能力去构建自己的大模型。沈向洋认为,通用大模型是AI的基础,要训练一个通用大模型至少需要万卡;行业大模型是做领域应用的底座,需要千卡级别的训练;企业大模型是企业数据价值的再发现,需要百卡级别的训练。因此,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借助外部的力量来推动AI应用的落地,可能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总的来说,沈向洋的发言不仅为我们揭示了AI发展的最新趋势,更让我们看到了AI在未来社会中的巨大潜力。无论是大模型技术的落地,还是具身智能的应用,都将在不远的将来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作为AI领域的领军人物,沈向洋的见解无疑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相信,在他的带领下,AI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