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严惩AI作文:零分背后的故事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我们的生活。然而,当它悄然走进校园时,却引发了一场关于学术诚信的激烈讨论。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亲身经历了一件与AI相关的事件,让我深刻反思了人与技术之间的微妙关系。


零分通告:一场意外的风波

昨天晚上9点左右,我在大一英语作业群里看到了一则令人大跌眼镜的通知——老师宣布将所有利用AI工具生成的作文直接判为零分。这条消息瞬间炸开了锅,群里的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有人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这是维护学术公平的必要举措;也有人觉得委屈,甚至开始质疑老师的判断标准是否过于严格。


数据揭示:AI在校园中的普及程度

根据第三方机构“麦可思”对3000多名高校师生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近六成的高校师生每天或者每周多次使用生成式AI。其中,大学生中有近三成会用AI来完成论文或作业。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AI在校园中的广泛渗透。尽管如此,不同学校和教师对于AI的态度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在美国某所学校,部分教授持保守立场,明确禁止学生使用AI撰写作业、论文或代码,而另一些课程则鼓励将其作为辅助工具应用于实践教学中。


案例分享:AI作业的识别特征

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的高中英语老师张爱华曾提到,她发现有同学通过AI完成英语作文后,文章往往表现出表达过于高级、语法结构复杂的特点,这显然与学生平时的英语水平不符。类似地,学科审稿人和评审专家也能从文笔优美但缺乏深度的文章中辨别出AI“炮制”的痕迹。这些文章通常显得啰嗦且观点模糊,给人一种机械化的感觉。


反思与展望:如何正确看待AI

面对AI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其在教育领域的角色定位。一方面,AI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另一方面,过度依赖AI可能会削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平衡点,让AI成为我们的助手而非替代品。


正如湖南多所高校发布的AI禁令所强调的那样,“要让AI成为创新的朋友,而不是造假的同伙”。只有当我们学会合理运用这项技术时,才能真正实现人机协作的美好愿景。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