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热搜上,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引发了广泛关注——河南男子王刚(化名)在认亲16年后,通过DNA鉴定发现与自己一直视为“亲生父亲”的人并无血缘关系。如今,他计划起诉这位所谓的“养父”,并决定改回自己的原姓名。
从7个收养家庭到认亲成功
王刚的童年充满了坎坷。他从小经历了7个收养家庭,直到十几岁时才脱离这些收养环境,独自生活。2008年,在他20多岁的时候,通过当时的养父介绍,他找到了一位自称是他“亲生父亲”的人。当时,这个消息对他来说犹如天降惊喜,终于可以结束漫长的寻亲之路。
然而,这段看似圆满的亲情关系却在16年后被彻底打破。今年年初,王刚在媒体的帮助下重新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并进行了DNA鉴定。结果让他震惊不已——那位陪伴了他16年的“父亲”竟然不是他的亲生父亲。
真相揭开后的复杂心情
得知真相后,王刚的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他对过去16年的感情感到迷茫和失落;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自己需要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新的选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表示:“这16年来,我一直把他当作父亲看待,但现在看来,这一切都是谎言。”
尽管如此,王刚并没有因此放弃寻找真正的亲人。在媒体的帮助下,他很快锁定了疑似亲生母亲的线索,并于1月17日在安徽蒙城与亲生母亲相认。这场迟到了40多年的团圆饭,让王刚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法律维权与身份回归
面对这样的遭遇,王刚决定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根据我国《民法典》第148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而形成的关系,可以依法撤销。因此,王刚计划起诉那位冒充“父亲”的人,要求追究其法律责任。
此外,他还表示将改回自己的原姓名。“这个名字承载了太多不属于我的记忆,我希望通过改名找回真正的自我。”王刚说道。
社会关注与反思
这一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许多网友对王刚的经历表示同情,同时也呼吁加强对收养制度的监管,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还有人提到,随着科技的进步,DNA鉴定技术已经成为解决寻亲问题的重要工具,但如何平衡情感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依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对于王刚而言,这场寻亲之旅虽然曲折,但也让他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价值。未来,他希望能够与亲生家庭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系,同时为自己争取应有的权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