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工业发展的观察者,我最近被一条热搜深深吸引住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连续7年霸榜全球。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数据,更是一段充满艰辛与荣耀的奋斗历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领域,看看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从零到世界第一,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崛起之路
近年来,随着全球船市进入新一轮繁荣周期,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逐渐成为我国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特别是在扬州市,这一产业更是成为了外贸进出口增长的核心动力。作为制造强国战略的重点领域,江苏省将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视为未来发展的核心目标。
海洋工程装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是我国海洋工程建设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关键利器。无论是远海岛礁建设、近海人工岛开发,还是临港基地打造以及港口和航道建设,这些装备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说,它们是实现蓝色梦想的基石。
技术突破,铸就大国重器
2025年新年伊始,我国多家船企便迎来了开门红。1月2日,中国船舶上海外高桥造船交付了11.4万吨成品油船“海洋侦探”号;仅仅一天之后,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82600吨散货船和62000吨重吊多用途船在江苏成功交付;紧接着,广船国际建造的第一艘7000车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也顺利起航。
这样的成绩背后,离不开无数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的辛勤付出。以塔里木油田为例,其首席专家王春生表示,“万米深井的成功钻探,标志着我国特深井关键核心装备和技术通过了万米极端恶劣工况环境的检验。”这项成就不仅丰富了我国钻井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更为后续的深海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区域协同,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广东作为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省份,在海水产品养殖方面表现尤为突出。2024年,广东省海水产品养殖产量预估达376.83万吨,同比增长5.47%,其中海水鱼养殖产量更是达到了97.54万吨,占全国产量近一半。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防城港“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的全面建成。该项目带动了上下游5400多家核电设备企业实现400多项关键设备自主化,具备了核电整机设备100%国产化能力。此外,全球最大600马力混动拖拉机的成功研制,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创新实力。
未来展望,迈向更深蓝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正朝着更深蓝迈进。例如,浙江海风温州风电母港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透露,“2025年过年不停工,预计2026年上半年一期工程可以完工。”该风电母港集总装集成、核心部件制造、认证检测等功能于一体,能够有效缩短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周期,降低运维成本。
与此同时,各类模拟实验平台的建设也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极地”号破冰调查船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不仅可以模拟风浪震动等复杂海洋环境,还能检验浮式设备的工作状态和性能,从而加速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开发进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