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站在武汉寒冷的街头,气温低至-4℃,手捧一束鲜花,心中却满是温暖。这一天,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院士的遗体送别仪式。作为一名普通市民的孩子,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加入了自发前来吊唁的人群。
小时候,我常常听爸爸提到他的工作单位——第七一九研究所,但具体做什么,他总是讳莫如深。直到后来,通过学校组织的科普活动,我才第一次知道了黄旭华这个名字,也了解了核潜艇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黄院士用一生诠释了“科技报国”的意义,而这种精神,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像我这样的少年。
从隐姓埋名到家喻户晓
黄旭华院士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曾为了国家的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三十载,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在从事什么工作。那时候,他和团队成员们面对的是巨大的技术封锁和艰难的科研环境。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一步一步攻克难关。
在一次讲座中,黄院士曾分享过这样一句话:“搞核潜艇,就是要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或许无法完全理解当年科研工作者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但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换来了今天国家的强大与安全。
孩子们心中的榜样
中山路小学的谭德美老师告诉我,黄院士非常喜欢和孩子们交流。他总是耐心地回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并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大家树立远大的理想。“科技报国是一项无上光荣的事业”,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1岁的陈柏睿同学就是其中之一,他说:“虽然爸爸从来没有告诉我具体的工作内容,但从黄爷爷的事迹里,我明白了这份工作的意义。”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也开始思考未来的职业方向。或许有一天,我会选择投身科学研究领域,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黄院士所说,只有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国家的需求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寒风中的送别
2月9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我就跟随父母来到吊唁现场。街道两旁摆满了市民送来的鲜花,每一朵都承载着人们对黄院士深深的敬意。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本地居民,也有从外地赶来的民众。大家默默排起长队,只为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送上最后一程。
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表示,她特意请假赶来参加送别仪式。“黄院士不仅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人,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楷模。他的离去让我们感到悲痛,但他的精神会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此刻,站在这片肃穆的氛围中,我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对黄院士离世的惋惜,也有对他伟大成就的骄傲。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继续书写属于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