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科技尚未发达的年代,有一群人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创造出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今天,我要带大家一起走进这位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传奇人物——黄旭华。
1958年,34岁的黄旭华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研制中国的首艘核潜艇。面对着一穷二白的科研环境,没有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也没有国外的技术支持,甚至连基本的材料都难以获得。但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反而迎难而上。
他们利用最原始的工具——算盘,开始了对核潜艇复杂数据的计算。每一组数字背后都是无数次的反复验证,每一个公式都需要经过精密推敲。张锦岚,中船重工首席技术专家,在回忆起那段岁月时感慨地说:“这可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而是要运用到三角函数、对数等各种复杂和高难度运算。”
为了确保数据准确无误,黄旭华常常工作到深夜,甚至连续几天几夜不合眼。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任何一点小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失败。就这样,靠着算盘和计算尺,黄旭华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终于,在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那一刻,黄旭华与170名官兵一同唱起了《血染的风采》。岸边的人们也跟着合唱起来,歌声回荡在整个港口。当核潜艇缓缓沉入水中,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直到它完全消失在视线中。这一刻不仅是对中国国防力量的巨大提升,更是无数科研人员心血的结晶。
然而,黄旭华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多年来,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远离家乡,隐姓埋名,默默奉献。2021年10月,黄旭华将个人所获奖金1100万元捐赠给中国船舶七一九所,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于科研事业。
回顾往昔,黄旭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他不仅为中国海军装备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为后辈树立了光辉榜样。如今,当我们乘坐舒适的交通工具畅游海洋时,请不要忘记那些曾经为了国家强盛而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创新探索的老一辈科学家们。
正如黄老所说:“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件是造潜艇;另一件就是培养人才。”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共同期待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