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历史交往中的文物: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对于文明的传承与互鉴,习近平主席念兹在兹。在访问多彩的拉美地区期间,习近平主席多次以华夏瑰宝为桥梁,亲自讲述中拉人文交流的源远流长。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与巴西,分别位于东西半球,在漫长的岁月中,浩瀚的太平洋未能阻隔两国间的友好对话。从16世纪海上贸易的邂逅,到全球化背景下的深度交融,中巴人民以文物为纽带,不断深化着彼此间的了解与友谊。
巴西汉学家沈友友曾说:“文物是文化的载体,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传递着文化的精髓。”沈友友先生年少时接触到了《孙子兵法》《庄子之道》等中国典籍,深受启发。他致力于推动中巴交流互鉴,传递中华文化之美。
近日,法国巴黎珍妮·曼努埃尔双语学校的学生与成都七中林荫校区的学生共同探访巴蜀文化,促进了中法学生之间的友谊与文化交流。成都博物馆与成都七中的“馆校合作”创新挖掘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让青少年在博物馆这座“第二课堂”上深植文化自信之根,拓宽知识视野。
400余件巴西华侨华人实物史料入藏侨博。10月31日,由43名个人和团体捐赠的419件实物史料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首次展示。本次捐赠的文物史料涵盖华侨护照、侨社成立纪念品、服饰、侨胞老照片、音像资料、书籍字画以及侨胞开设的餐馆、瓷厂、武馆、中医院用具等。
1995年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的这件色彩绚丽的织锦护臂,这是迄今为止新疆发现的最早的“中国”二字。该织锦每平方厘米经线220根,纬线48根,蓝绿红黄白五色交织,展现了古代中国纺织工艺的高超技艺。
吐鲁番在古丝绸之路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里发生过怎样的历史故事?9月27日,“交河一万里——吐鲁番丝路文物文书特展”在武汉大学开展,吐鲁番出土的149件(套)珍贵文物再现了发生在这片土地的历史故事,以及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汇聚的繁华印记。吐鲁番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文物是有生命的,这意味着它们与周边历史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息息相关,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整体保护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确保文物能够更好地讲述历史,传承文化。
△文博日历丨“中华第一凤”带你解锁跨越千年的“撞脸”文物。玉团凤在长江流域的石家河出土,却“撞脸”了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凤,堪称凤鸟“姐妹花”。此外,“中华第一笛”贾湖骨笛也展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日,一场名为“丝绸之路的明珠——哈萨克斯坦历史文物展”的展览在天津博物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汇集了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的众多珍贵文物,旨在展示哈萨克斯坦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艺术遗产。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展示了哈萨克斯坦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变迁、文化发展。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通过文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感受文化的魅力。中巴两国在历史交往中留下的文物,不仅记录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