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头野猪致害26省,除了捕猎还能做什么?

近年来,野猪数量激增,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国家林草局的统计数据,我国野猪数量已达200万头,在28个省份有分布,其中26个省份出现了野猪致害的情况。作为一位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察者,我对这个问题深感忧虑,也在思考除了传统的捕猎措施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现状分析


野猪的肆虐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农作物被践踏、破坏,甚至一些村庄的居民生活也受到了严重影响。目前采取的猎捕措施包括犬猎、网猎、围栏猎捕等,但这些措施总体来说效率较低、成本较高。一些野猪致害综合防控试点区域还尝试了枪猎的办法,但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具备枪猎条件。


现有措施的局限性


尽管针对野猪的捕猎手续已进一步简化,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看到野猪糟蹋庄稼只能“驱赶”,大街上遇到野猪的最佳处置方式仍是“躲避”,等待专业人士处理。一些地方也探索通过组建专业狩猎队、建设控制阻隔设施等综合防治手段缓解野猪致害问题,但面对快速增长的野猪数量,这些措施显得杯水车薪。


科技手段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应对野猪致害问题,科技手段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业内主流的野猪监测手段包括红外相机监测、无人机热成像监测和野外踏查。基于这些手段提取的数据,可以为决策机构调控野猪的种群结构提供参考。例如,江西省研发了野猪电子限制器设备和野猪自动猎捕远程控制系统,这些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防控效率。


综合防控策略


除了科技手段,综合防控策略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学防范野猪等野生动物致害,除了对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害进行经济补偿,村民们也希望对野猪等增长较快、危害较大的野生动物进行科学猎捕。万海峰是秭归县护秋大队队长,他带领的5个护秋分队在保护农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家观点


李忠秋认为,想平衡野猪致害防控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要充分了解区域内野猪的年龄结构、种群结构、年均增长率等数据,以判断野猪的种群是否稳定。这与刘丙万的想法不谋而合。刘丙万认为,目前国内用于监测野猪活动的红外相机覆盖面、监测频率还有待提高,监测数据也基本散落在各地,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分析。


政策支持


针对野猪致害问题,国家林草局2021年专门发文,要求做好野猪致害的防治。2023年6月,国家林草局又将野猪从“三有名录”中调出,方便对野猪种群进行调控。2024年2月,国家林草局等15个部门出台了《野猪等陆生野生动物致害防控指导意见》,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为野猪致害防控提供了政策支持。


未来展望


面对野猪致害问题,我们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除了传统的捕猎措施,科技手段的应用、综合防控策略的实施以及政策支持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缓解野猪致害问题,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