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主持人来了!播音专业学生的危机感与转型之路

作为一名关注科技和传媒行业的自媒体人,最近我被一则新闻深深吸引了:杭州新闻联播引入了AI主持人进行播报,其表现之逼真、零失误,让不少观众惊叹不已。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播音专业的学生在网上调侃称“饭碗要没了”,甚至有学生表示计划读研换专业,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这让我开始思考: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行业究竟该如何应对?


AI主持人的崛起:从实验室到荧幕


AI主持人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几年前,央视就曾尝试引入AI主播参与新闻播报。例如,2019年央视推出的AI主播“哈乐”,以其自然流畅的表达和高度拟真的形象赢得了广泛好评。而今年的春晚更是借助AI技术实现了实时字幕功能,为观众带来了无障碍观看体验。这些案例表明,AI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已经逐渐成熟。


然而,真正引发热议的是杭州新闻联播的这次尝试。据报道,这款AI主持人不仅能够准确无误地完成新闻播报任务,还能根据语境调整语气和表情,甚至连细微的唇动都处理得极为逼真。这种技术水平无疑让许多播音专业的学生感到压力倍增。


播音专业学生的危机感:是挑战还是机遇?


面对AI主持人的强势崛起,一些播音专业的学生坦言自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他们担心,随着AI技术的普及,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岗位被机器人取代。一位正在准备考研的学生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她原本打算继续深造播音专业,但现在却考虑转攻新媒体或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与其等待被替代,不如主动拥抱变化。”她说。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持悲观态度。也有一些学生认为,AI主持人的出现反而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向。比如,通过研究AI的工作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与机器协同合作;或者利用AI工具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如语音训练、稿件撰写等。


行业变革:人类与AI共舞的时代


事实上,AI技术对传媒行业的冲击早已显现。除了新闻播报外,AI还在内容生产、编辑校对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腾讯新闻、每经等平台已经开始通过算法推荐和AI辅助生成内容,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在国际上,新华社自主研发的“快笔小新”机器人写稿系统更是开创了先河。


但值得注意的是,AI虽然强大,却无法完全取代人类的情感和创造力。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喻梅教授所言:“AI的到来,对于播音主持行业来说,既是温水煮青蛙,也是登顶的机会。”这意味着,从业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在人机协作的新时代中占据一席之地。


未来的可能性:技能傍身,迎接挑战


对于那些选择转型或提升技能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努力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无论是选择攻读新媒体、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还是深入学习数据分析、编程等跨学科知识,都是为了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AI技术的发展并非意味着传统职业的终结,而是开启了更多元的可能性。例如,搜狐新闻客户端联合搜狗推出的“明星数字人”主播,不仅具备高度逼真的形象,还能结合娱乐元素吸引更多年轻受众。这种创新模式或许能为传统媒体带来新的增长点。


总之,在AI时代,只有不断学习、勇于尝试的人,才能在这场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对于那些心怀梦想的播音专业学生来说,或许正是时候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