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医疗领域的观察者,最近关于国家药品集采的讨论让我深有感触。尤其是“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这一话题,迅速引发了公众对集采药质量和疗效的关注。
上海市政协常委、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在上海市两会期间提到,虽然国家药品集采大幅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但部分集采药物可能存在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他举例说,在临床中发现某些高血压、糖尿病药物以及内镜检查用的泻药效果并不理想。这番话引起了广泛共鸣,也让更多人开始思考:低价是否意味着低质?
集采药为何引发争议?
近年来,国家药品集采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竞争机制将药价压低,让患者真正受益。然而,随着集采力度不断加大,一些问题逐渐浮现。例如,第十批国家药品集采平均降幅创下历史新高,甚至出现“阿司匹林一片3分钱”的现象。这种低价固然令人欣喜,但也让不少人对药物的质量和疗效产生怀疑。
郑民华指出,在价格被压到极低的情况下,部分药厂可能无法保证药品的生产质量。他提到的具体案例包括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醉药不起作用、泻药效果不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增加患者的痛苦和风险。
医保局与药监局如何回应?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医保局和药监局迅速作出回应。医保局表示,他们高度重视政协委员和医学专家提出的建议,并计划进一步加强监督,确保集采药品的质量和疗效。同时,药监局也在近期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数据进行了核查,发现部分信息存在编辑错误,并及时进行了更正。
此外,相关部门还承诺将广泛听取临床一线的声音,重点收集医生和患者对集采药品使用实效的反馈。这些举措旨在优化集采制度,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如何平衡低价与高质量?
对于普通患者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如何在享受低价的同时确保用药安全。对此,郑民华等委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首先,应建立更加完善的药品质量评估体系,确保每一批次的集采药品都能达到预期标准。其次,可以适当为原研药留出一定市场空间,满足特殊患者的需求。最后,还需加强对药企的监管,避免因过度追求低价而牺牲质量。
事实上,集采政策的核心目标是让广大患者用得起好药。因此,在推进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总的来说,“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这一话题反映了公众对集采药品质量的担忧,也提醒相关部门需要更加重视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信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未来集采药品一定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真正做到既实惠又可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