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化”赋能流动党员管理,让党建焕发新活力

前言:聚焦流动党员管理的创新之道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速,流动党员管理成为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关注党建工作的个人,我深感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通过实地调研和学习各地经验,总结出“数字化、专业化、实效化”的“三化”模式如何为流动党员管理注入新动力。

在边疆地区,这种模式正在逐步展现其独特魅力。

一、数字化:构建流动党员管理的新引擎

会宁县作为典型代表,依托数字化手段打造了流动党员动态管理体系。通过建立“云支部”,他们将流动党员微信群与“一人一档”模式相结合,形成了涵盖基本信息、流动时间、职业状态等多维度的基础信息台账。这种数字化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为流动党员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平台。

例如,一名来自会宁县的流动党员表示:“自从加入了‘云支部’,即使身在外地,也能随时了解家乡党组织的活动安排,并参与其中。”

二、专业化:提升流动党员教育质量

凌源市的“云课堂”建设是流动党员教育专业化的典范。借助信息技术,他们实现了培训数字化、教学专业化的目标。通过线上课程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流动党员能够随时随地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培训。

此外,“星火工作室”的成立也为流动党员提供了专业化的服务支持。据统计,这些工作室已帮助解决580余件涉及家庭留守老人生活、子女就学等问题,真正做到了关怀到位。

三、实效化:推动流动党员融入社区治理

实效化的核心在于让流动党员真正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去。在一些地方,流动党员认领政策宣传岗、环境卫生监督岗等职责,积极参与社区事务调解工作。比如,党员李华成功调解多起邻里纠纷,赢得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密山市通过分类施教、数字赋能等方式,将1.9万名党员纳入“强基铸魂”工程,构建起立体化党员教育管理体系。这种实效化的举措不仅提升了党员的整体素质,更为边境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双向赋能:流动党员与社区共同发展

为了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学习难、服务难”的问题,新寨镇探索出了一条“精准服务、双向赋能”的新路径。他们整合资源成立了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通过动态管理和定期沟通,确保每一名流动党员都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同时,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的联动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每年,社区都会向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所在地通报其思想动态和工作表现,形成双向反馈机制。

结语:展望未来,党建引领新篇章

通过“三化”模式的实施,流动党员管理从过去的“散乱无序”转变为如今的“规范高效”。这不仅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大突破,更是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让我们共同期待,在这一新模式的推动下,更多流动党员能够成为一面面飘扬的旗帜,为祖国边疆和各地社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