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备受关注。然而,尽管市场期待已久,第一批CCER仍未正式签发。作为一位深度关注碳市场的观察者,我决定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一、政策层面的谨慎推进
自2017年暂缓受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相关申请以来,CCER机制一直处于调整状态。国家认监委于2024年6月发布的第一批审定与核查机构名单,标志着CCER重启迈出了重要一步。但即便如此,签发工作仍未正式启动。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主要是因为政策制定者希望确保新一批CCER项目的规范性和透明度,避免重蹈过去“交易量小、项目不规范”的覆辙。
此外,为了提升数据质量,相关部门要求业主单位及第三方机构对项目的真实性进行承诺。这种严格的要求虽然有助于提高市场公信力,但也延长了审核周期,导致签发进度放缓。
二、市场需求与供给矛盾
从市场角度来看,CCER的供需矛盾是影响签发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碳市场交易额有所下降,其中CCER机制暂停被认为是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CCER市场长期存在供给过剩的问题,价格优势缺失以及流动性受限进一步削弱了其吸引力。
以新能源发电企业为例,CCER重启后有望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但对于其他行业而言,由于缺乏明确的价格信号和激励机制,参与积极性相对较低。因此,在正式签发之前,相关部门需要充分评估市场需求,确保新一批CCER能够有效对接实际需求。
三、技术与流程的完善
除了政策和市场因素外,技术与流程的完善也是签发延迟的重要原因。例如,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的建设需要时间,而首个完成登记的项目直到2024年12月才出现。这表明,尽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进展,但仍需进一步优化。
同时,为确保数据安全和交易效率,相关部门还引入了USBkey管理工具、统一安全中间件等技术手段。这些措施虽然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但也增加了操作复杂性,可能对签发进度产生一定影响。
四、未来展望
尽管第一批CCER仍未签发,但从各方努力来看,这一机制的重启已进入倒计时阶段。预计在未来几个月内,随着政策、市场和技术层面的逐步完善,新一批CCER将正式进入市场。这不仅有助于丰富我国碳交易市场,还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支持。
作为普通观察者,我们有理由相信,CCER机制的重启将成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让我们拭目以待,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