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厚江《作文课的味道》:第4课的共生教学原点与拐点摘录

在简书平台上,有一本关于语文教育的经典之作——黄厚江老师的《作文课的味道》,其中第四课“共生教学的原点与拐点”引发了广泛关注。今天,我们跟随一位热爱教育的读者,以第三人的视角,一起走进这本书中的精彩内容。


这位读者提到,在阅读黄厚江老师的课程时,他深刻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读写共生”。这种理念强调的是读与写的融通和生长,二者彼此成全,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更美好的自己。正如湖南省首批国培专家冯辉梅副教授所言,“读写共生”是一种构建素养课堂的重要方法。


什么是共生教学?


共生教学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语文课堂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它不是简单的“先读后写”,而是让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例如,在阅读古典小说时,学生可以采用传统批注法,边读边写下自己的感悟;而在现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则可以通过模仿写作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样的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从原点到拐点:教学理念的升华


黄厚江老师在书中指出,共生教学的原点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而所谓的“拐点”,则是指当学生真正理解并内化了这种理念后,他们的思维会发生质的变化,从而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状态。这一点,与傅国涌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傅国涌曾在其著作中提到,他的“与世界对话”课并非单纯的语文课或写作课,而是一门以母语为中心的人文课。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学生能够学会用语言去思考、去表达,进而形成独立的人格。


案例分析:情境任务的设计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设计合理的情境任务却是一个难题。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往往会忽略文本本身的特性。比如,有人曾尝试将商业气息浓厚的情境引入山水田园诗的教学中,结果导致课堂氛围严重违和。对此,中国教育报曾发表评论,明确反对这种做法,认为情境任务的设计必须遵循文本个性与阅读规律。


那么,究竟该如何设计有效的情境任务呢?黄厚江老师给出了答案:关键在于找到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连接点。例如,在教授《与苹果对话》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他们对苹果这一普通事物的独特感受。这样一来,既保留了文本原有的美感,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结语


总而言之,《作文课的味道》第4课为我们揭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共生教学。它提醒我们,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从中汲取灵感,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