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印象:从《通渭人家》到心底的乡愁

春节刚过,他拖着行李箱准备返回工作地。在临别之际,父母早已将各种年货塞满了行李箱——腊肉、香肠、馍馍……这些看似寻常的食物,却承载着父母对儿女深深的牵挂。这不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从物资匮乏到情感富足


小时候,年货是难得的美味。那时候,物质并不充裕,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这些“奢侈品”。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超市里随时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食品,但年货的意义却从未改变。它更多地成为了一种情感的象征,一种家的味道。


下了飞机后,父亲已经在机场等候。一路上,新修的道路宽敞平坦,路旁整齐排列的太阳能路灯让他感到惊讶。车窗外,田野和山峦飞速掠过,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景象,让他意识到家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回到村口,银杏树下,父亲的小轿车取代了记忆中那辆陪伴他成长的自行车。车轮碾过硬化路面,父亲笑着说:“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这句话简单却意味深长,仿佛道出了这些年家乡发展的历程。


通渭人家的精神品质


提到甘肃,不得不提通渭县。贾平凹先生曾在《通渭人家》中写道,通渭干旱缺水严重,但这里的人们却拥有高贵的精神品质。近年来,随着引洮工程的实施,榜罗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交谈间,他深切感受到红色基因已经融入每个通渭人的血脉中。这种拼搏奋进的精神,让这个小县城焕发出新的活力。无论是书画传家的传统,还是“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耕砚田”的文化氛围,都让人感受到通渭的独特魅力。


刘坪村的乡愁记忆


除了通渭,甘肃还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地方。比如庄浪县的刘坪村,坐落在南山山腰的八扇坪上。借助无人机镜头俯瞰,整个村庄显得宁静而美丽。这里的居民守住了乡愁,同时也积极拥抱现代化的发展。


今年1月至7月,甘肃省举办了“春绿陇原”“情暖积石山”等一系列文化和惠民活动,共计5.8万场次。兰州市更是率先实施文博场馆“周一不闭馆”措施,努力构建城市居民的“15分钟生活圈”。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甘肃的文化底蕴


甘肃素有“汉简之乡”的美誉,出土的6万余枚汉简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省纪委监委“啄木鸟”微信公众号与甘肃简牍博物馆合作,推出了“‘简’述廉洁”文化专栏,讲述简牍背后的故事。


从秦始皇设县到汉武帝置郡,再到隋文帝首次设置“兰州”,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黄河渡口上的金城或兰州,不仅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也是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在这里,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和雪域青藏交汇,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和人文景观。


对于他来说,甘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无论身在何处,家乡的记忆始终萦绕心头。这份乡愁,就像行李箱里的年货一样,伴随着他走过每一个异乡的日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