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宝丰县马街村的百亩麦田上人声鼎沸。这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汇聚于此,他们以天为幕,以地为台,用各种曲艺形式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作为一名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我也早早来到这里,亲身感受这场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活化石”的盛会——马街书会。
初临现场:热闹非凡的文化海洋
刚到马街村,我便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这片广袤的麦田里,到处都是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他们有的弹奏三弦,有的敲击快板,还有的拉着二胡,唱腔各异却都充满韵味。河南坠子、河洛大鼓、豫东大鼓等传统曲艺轮番登场,让观众目不暇接。我站在人群中,听着耳边传来的阵阵曲调,仿佛穿越到了数百年前的那个时代。
一位年过八旬的老艺人吸引了我的注意。他叫冯国祥,是河南坠子的传承人之一。只见他手持坠胡,一边演奏一边演唱,声音洪亮而富有感染力。周围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欣赏着他的表演。表演结束后,老人微笑着向大家鞠躬致谢,随后收拾好行头,哼着小调离开。这一幕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些老艺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持。
名家风采:刘兰芳先生的精彩亮相
当天最令人期待的莫过于评书大师刘兰芳先生的登台演出。当她出现在人群中时,立刻引发了全场轰动。人们纷纷踮起脚尖,高举手机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刘兰芳先生以一段经典的评书作品《杨家将》开场,她那抑扬顿挫的语调和生动的叙述方式,将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整个麦田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沉浸在她的讲述中,仿佛置身于古代战场。
除了刘兰芳先生外,还有许多其他知名艺人也参与了此次书会。他们各展所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不仅拉近了艺人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也让传统文化更加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
传承与发展:古老书会的新活力
马街书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然而,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这项古老的民俗活动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马街书会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例如,邀请更多年轻艺人加入其中,鼓励他们创新表演形式;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书会期间还设置了多个互动体验区,让游客亲身体验传统乐器的演奏乐趣。我有幸尝试了一把三弦琴,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虽然只是简单地拨弄了几下琴弦,但依然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独特魅力。这样的互动环节不仅增加了趣味性,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夕阳西下,一天的演出渐渐落下帷幕。麦田重新恢复宁静,但留给我的思考却久久不能平息。马街书会不仅仅是一场盛大的文化聚会,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艺术瑰宝。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像马街书会这样的活动出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