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炉熄灭时:那些年冬天的记忆

引子


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校舍多是一些老建筑。冬天的寒冷像一层厚重的毯子笼罩着整个校园,而取暖的方式却简单到令人怀念——一只煤球炉子。那是上世纪末一个普通教师的生活片段,也是许多人共同的记忆。

炉火与温暖


天冷了,后勤师傅会把煤球炉子摆放在办公室中央,再架起白铁皮排烟管,小心翼翼地从窗玻璃上的一个小圆洞伸到窗外去。炉子烧起来的时候,火焰在炉膛里跳跃,仿佛为整个房间注入了一丝生机。他记得第一次看到这场景时,心里涌上一种莫名的安全感,就像儿时母亲为他掖紧被角那样温暖。

白天,煤球炉子是大家的“中心”。老师们围坐在一起备课、聊天,偶尔有人往炉子里添一块煤球,伴随着轻微的“啪嗒”声,炭火重新燃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煤烟味。这种味道虽然谈不上好闻,但却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标志之一。

夜晚的挑战


到了晚上,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为了保持室内的温度,他们必须确保炉火不会轻易熄灭。有时候,即便如此努力,后半夜还是会被冻醒。他回忆道:“那时候我们经常开玩笑说,要是谁能把炉子照顾得更好,就可以当‘炉火守护神’。”

然而,这样的调侃背后隐藏着真实的生活困境。尤其是在北方的严冬,夜晚的寒风透过老旧窗户缝隙钻进来,让人不得不裹紧棉衣才能勉强入睡。即便炕烧得滚烫,也难以抵挡深夜骤降的气温。

历史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发展,煤逐渐取代了柴草成为主要燃料。灶火藏了起来,燃烧变得更加高效,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18世纪的英国城市因燃煤的广泛使用而饱受空气污染之苦,浓重的雾霾遮蔽了阳光,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在他的记忆中,虽然没有那么严重的污染,但煤烟的味道和偶尔呛人的气息依然是挥之不去的印象。

铁质的炉子不仅能够快速传导热量,还象征着一种技术的进步。它让寒冷的日子稍微好过一些,但也提醒着人们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微妙平衡。

尾声:告别煤炉


如今,煤炉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环保和高效的取暖方式。但他依然怀念那段围着煤炉度过的日子,因为它承载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温暖,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连接。

每当想起煤炉熄灭时的情景,他都会感慨万分。那是一种属于过去的独特体验,一种无法复制的时光印记。或许,正是这些平凡而又真实的片段,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部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