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新作息时间表:我为什么总是休息不好?

最近,公司突然发布了一张新的作息时间表,说是为了解决大家的“亚健康”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说实话,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时,我还挺期待的。毕竟,谁不想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呢?可是,几天下来,我发现自己不仅没有变得更精神,反而更加疲惫了。


明明睡了一下午,起来却觉得浑身不对劲,甚至怅然若失。明明狂玩手机,却觉得越玩越累。我不禁问自己:“我怎么就歇不好呢?”


其实,问题可能出在我们每个人的生物钟和生活习惯上。每个人的身体都有自己的节奏,而这张统一的作息时间表,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对于像我这样的内向型人格(I人),社交、派对只会更消耗能量,而安静的独处时光反而能让我恢复精力。但新的作息时间表要求我们在固定的时间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这无疑增加了我的压力。


### 1.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新作息时间表的第一条就是“早上7点必须起床”。虽然很多自律博主都在vlog里展示他们如何在6点半前起床,喝杯咖啡,做空腹有氧运动,看起来生活井井有条。但事实上,这种高度自律的生活方式并不适合所有人。研究表明,人的睡眠惯性是需要一定时间来调整的。从进化的角度来看,30分钟的赖床小睡时间有助于缓解睡眠惯性,改善醒来后的认知功能。而我每天早上7点被闹钟吵醒后,往往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完全清醒过来,这段时间里我既无法高效工作,也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


### 2. **午休成了“假休息”**


新作息时间表规定中午12点到1点为午休时间。听起来很合理,但实际上,这个时间段对我来说根本不够用。我通常需要20-30分钟才能进入深度睡眠,而午休时间只有短短一个小时,等我刚睡着,闹钟就响了。结果,午休不仅没有让我感到放松,反而让我更加困倦。研究表明,短暂的午睡确实可以帮助恢复精力,但如果时间过短,反而会让人陷入“睡眠惯性”,导致醒来后更加疲惫。


### 3. **晚上8点后的“黄金时间”?**


新作息时间表还规定,晚上8点后为“黄金时间”,建议大家在这个时间段进行学习或反思。然而,对我而言,晚上8点正是我最放松的时候。经过一天的工作,我只想躺在沙发上看看书,或者刷刷手机。但按照新的作息安排,我不得不强迫自己去学习或反思,结果反而让自己更加焦虑。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的自我要求和不切实际的目标设定,往往会让人陷入拖延和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你今天去读一个小时书,不会立马感到自己变得博学;相反,你会因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而感到更加困惑。同样,运动一小时也不会让你立刻瘦下来,反而会让你感到肌肉酸痛和不适。


### 4. **手机成了“时间杀手”**


说到休息,不得不提一下手机。新作息时间表建议我们在睡前一小时内不要使用手机,以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会在睡前忍不住刷手机。数据显示,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越多,越容易产生焦虑和不满情绪。当你在Facebook、Twitter或Instagram上看到别人晒出的美好生活时,你可能会觉得自己过得不如别人。这种心理落差不仅会影响你的情绪,还会进一步影响你的睡眠质量。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你越来越难以入睡。


### 5. **拖延症的根源**


最后,我想谈谈拖延症。新作息时间表试图通过合理的时间管理来帮助我们克服拖延,但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时候,我们会给自己预留一整天的时间来完成某项任务,但最终却拖到睡觉前才匆忙开始,熬夜到半夜完成。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家认为,拖延的背后往往是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和对失败的恐惧。一旦我们在时间和努力上的投入没有达到预期,就会陷入痛苦的漩涡中,觉得还是站在原地比较舒服,慢慢地陷入拖延中无法自拔。


### 结语


总的来说,新作息时间表的初衷是好的,但它并没有考虑到每个人的独特需求和生活习惯。对于我们这些内向型人格的人来说,过于严格的作息安排反而会增加压力,影响身心健康。或许,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休息方式,而不是盲目追求所谓的“自律”和“高效”。毕竟,生活不是一场竞赛,而是我们需要用心去经营的美好时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