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作为一名对科技充满好奇的人,我最近深入了解了AI“复活”逝者的现象。这项技术通过照片和录音,让已故亲人以虚拟形象重现,甚至能模拟他们的声音和语气。然而,这背后却暗藏诸多问题。
风险解析:技术滥用的隐患
从六六(化名)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AI“复活”技术的强大。他利用这项技术帮助上千人重新“见到”已故亲人。但与此同时,我也发现这种技术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例如,虚假生成的音视频可能被用于勒索或诈骗,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等容易放松警惕的人群。
王东认为,尽管AI“复活”展现了技术的正面应用,但不当使用可能带来极大风险。
此外,隐私泄露和侵权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构建数字人需要大量采集逝者的外貌、声音和经历等个人数据,而这些信息一旦落入别有用心者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法律争议:知识产权归属的模糊地带
在法律层面,“AI复活术”尚处于模糊地带。一个关键问题是:“AI亲人”的知识产权归属主体如何界定?是技术服务的开发者、使用者,还是逝者的近亲属?目前尚无明确答案。
更重要的是,如果隐私信息被用于深度伪造、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责任该如何划分?电商平台对AI“复活”服务的审核是否足够严格?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心理影响:情感慰藉还是逃避现实
从心理学角度看,走出悲伤需要直面现实。然而,AI“复活”逝者可能影响这一过程。如果过分沉溺于虚拟的“重逢”,便会使人陷于虚幻当中,难以直面亲人离世的残酷现实。
一位AI行业人士指出,这项技术既可能成为情感慰藉,也可能阻碍哀伤疗愈过程。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对人性复杂性的简化处理可能导致数字形象丧失真实意义。
未来展望:技术边界与监管需求
技术创新永无止境,但其应用应有道德边界和法律规范。作为新兴事物,AI“复活”产品仍面临较大争议。我们需要明确技术应用和人机边界的把握始终是关键。
相关部门需加强监管,避免技术滥用,确保这项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类的情感需求而非成为隐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