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绿 家门口就有“诗和远方”

在春日的暖阳下,我走出家门,沿着滹沱河缓缓漫步。脚下的小路蜿蜒曲折,两旁是刚刚吐露新芽的柳树,微风拂过,带来一丝湿润的气息。远处,一盏盏河灯漂浮在水面上,带着人们的祝愿缓缓流向远方。


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到春天,娘子关瀑布那“哗哗”的流水声便成为大自然最美妙的乐章。而乌河河水在山间流淌时发出的“叮咚”声,则如同一首轻柔的摇篮曲,让人不禁驻足聆听。


生态治理:家门口的碧水蓝天


近年来,政府对水资源的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审计人员深入一线问效,护航“甬有碧水”攻坚行动。通过强有力的审计监督,推动了水环境治理政策的有效落实,提升了水资源管理水平。如今,宁波这座城市已然成为了“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典范。


宿迁市也紧跟步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康养度假等绿色产业。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地标的打造,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绝佳的观光体验,更将清新的空气与秀美的风光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收益。这种生态资源直接变现的方式,让当地居民切实感受到了生态保护带来的实惠。


水资源管理:刚性约束与潜力挖掘


为了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太平水库、马头山水库等水源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同时,田山灌区与济平干渠连通工程扩建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中,这将进一步挖掘水资源供给潜力。通过这些措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得到了有效控制。


乡村变化:从荒地到绿洲


李志侠的故事让我深有感触。她抓住了生活中的“小确幸”,在老家拥有了向往的生活。走进涧河社区,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景象。居民们的门前屋后都种满了瓜果蔬菜,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金山网的一篇报道提到,以前这里多为荒地,既不美观,又缺乏供人们休闲娱乐的空间。然而,经过一系列改造后,周围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无论是饭后散步还是周末郊游,这里都成了居民们的好去处。


生态补偿:惠民生的生动实践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微海报展示了“水清岸绿景更美,生态补偿惠民生”的主题。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当地居民不仅享受到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还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乡村振兴:生态水网的赋能


莒南县团林镇沙沟河畔的景象更是令人赞叹不已。麦田返青,碧波荡漾,新建的拦河坝守护着两岸的百亩良田。鲁家沙沟村党支部书记鲁守波自豪地说道:“以前遇到旱年,庄稼常常歉收。现在有了这个拦河坝,再也不用担心缺水的问题了。”


污染治理: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


安徽省在污染治理方面精准施策,持续开展农村黑臭水体、餐饮油烟等“家门口”环境问题整治。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完成3700多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县城建成区的黑臭水体基本消除,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


枣阳市则配套建设了沙河流域(市区段)两岸绿地近21公顷。如今,沙河水清岸绿,水面游船荡漾、波光粼粼,岸边花红柳绿、嫩草青青。钓鱼台、观光台、休息亭巧妙地分布两岸,河坡上的人行栈道更是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休闲场所。


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我深刻感受到,水清岸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家门口的“诗和远方”,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