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我站在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下灵村的蔬菜种植基地,看着眼前翻耕的土地,心中感慨万千。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农业发展的观察者,我深刻体会到,如今的春耕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被一块小小的屏幕彻底改变。
从机械化到数字化
2024年底,为了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当地政府提前制定了育苗计划。在福州连江县这个重要的蔬果种苗育苗基地,2025年开年以来,已培育瓜果蔬菜种苗超1000万株,种植蔬菜约1.5万亩。这不仅是一组数字,更是农业科技飞速发展的缩影。智能化育秧设备的应用让效率倍增,也让更多农民尝到了科技带来的甜头。
走进四川宜宾市高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育秧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里的智能化育秧设备令人叹为观止,只需轻轻一点屏幕,便能完成过去需要大量人力才能完成的任务。这种技术的普及,让春耕生产不再依赖于天气和人力,而是更加精准、高效。
农田“上云”:一块屏幕管万亩田
河南项城三店镇盛营村的高标准农田里,一块“数字屏”连接着农户的手机端。动动手指,就能实时监控田间情况,了解土壤湿度、温度等数据。这种“农田上云”的模式,让农民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知天下”。韩立勇是乐陵市孔镇镇的一名种植大户,他兴奋地告诉我:“这‘高科技’就是咱庄稼人的‘千里眼’‘顺风耳’啊!”
山东济宁邹城市的50余万亩麦田也迎来了新的耕耘方式。农技专家熟练操作土壤分析仪,对土地墒情进行监测。通过数据分析,他们可以精准施肥、浇水,避免资源浪费。这样的场景,在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病虫害防治:科技赋能农业生产
在大乘镇,一块屏幕上显示着病虫害热力图,红色区域代表病虫害严重的地方。该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罗尚华介绍道:“从前农户背药箱钻田垄,两亩地走半天,现在只需要盯着屏幕上的红点点,就能专治不服的烂根。”
全镇油菜田被划分为17个防治网格,制定“晴晨飞坡地、阴午打坝田”的错峰作业表,搭配移动充电车实现人歇机不歇。这种科学合理的安排,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让农业生产更加环保。
春耕经济: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科技不仅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还搅动了春日经济的一池春水。随着智能化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农村创业。他们利用互联网平台销售农产品,将家乡的特产推向全国甚至全世界。
此外,乡村旅游也成为了一大亮点。许多地方依托现代农业园区,打造集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这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相信,在科技的助力下,我国农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而那块小小的屏幕,也将继续书写属于它的传奇故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